您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红十字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好中国红十字形象,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法治理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共同熔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道力量。

  塑造“可信”的中国红十字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有党的正确领导、健全的法律保障、完善的治理监督体系,文化自信自强,这是塑造“可信”的中国红十字形象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推进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并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应急救援、救护能力水平,增强人道救助实力,同时有效发挥民间外交作用,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党的领导为中国红十字形象“可信”提供了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文化。我国通过立法为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1993年,颁布实施红十字会法,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宗旨、职责、组织体系以及监督保障机制等内容,保障和规范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明确规范红十字标志的使用。2017年,全国人大对红十字会法进行了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相应制定了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中国红十字会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人道主义活动。国内国际法律的双重赋权使中国红十字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其法治文化更丰富,为中国红十字形象“可信”提供了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崇尚公开透明的廉洁文化。中国红十字会深化改革以来,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治理结构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红十字组织全面有效覆盖,各级红十字会坚持依法依章按期换届,形成了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新型治理结构,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级红十字会逐步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公开和监督检查等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并积极接受财政、审计、税务、民政等部门的监督以及独立第三方机构的审计监督。通过开展全系统“红透指数”评价等工作,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治理监督体系的完善为中国红十字形象“可信”提供了制度保障。

02 塑造“可爱”的中国红十字形象  

红十字事业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为己任,在融合群众认同的精神内涵基础上,密切关注和回应群众的所需所求所好,从而展现“可爱”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红十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善如水”“仁者爱人”“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等,与红十字文化中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以及崇尚和平、追求进步的理念紧密相通,为红十字运动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根基。塑造“可爱”的中国特色红十字形象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融合了时代特色和中华文化底蕴的红十字文化,更易被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弘扬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红十字文化,正是对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生动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主坐标。中国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宗旨与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高度一致,体现了人类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民群众是红十字事业的基础和依靠,中国红十字会广大会员、志愿者和工作者,捐赠人、捐献者、受助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都来自于人民群众,他们在红十字工作中发挥着伟大的群众力量。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援、应急救护和人道救助,关注最易受损群体,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以及遗体器官捐献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始终出现在群众最紧急、最危难、最需要的时刻,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

群众喜闻乐见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主追求。红十字事业不仅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走进群众心里。一方面坚持把组织延伸到最基层,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持续开展红十字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并依托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以及博爱卫生院(站)、景区救护站等阵地为群众提供线下服务;另一方面搭建“互联网+红十字”平台,在线上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人道服务,传播红十字人道文化。发挥好主流融媒体的作用,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群众视角讲群众故事,用更生动、更时代、更群众的话语,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呈现红十字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大量红十字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报道或转载,被群众广泛点赞,社会认可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塑造“可敬”的中国红十字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文化,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中国红十字会始终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和平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要在建功新时代中展现新作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由红十字会员、志愿者、工作者以及支持红十字事业的社会各界组成的红十字队伍,时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道理念、博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十三五以来,应急救援救护工作更加有力,8类600余支红十字救援队伍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红十字救护员2000万余人次。人道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党和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有力助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量达313万余人份,累计捐献1.4万余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441万余人,累计完成捐献4万余例。人道资源动员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参与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在2020年,筹集款物265亿元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助力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期,要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红十字会工作融入党和国家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紧密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中心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作用,动员和凝聚社会各界人道力量,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努力推动新时代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奋进新时代征程中的新作为让中国特色红十字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要在弘扬新风尚上展现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红十字会“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近年来,广大红十字人努力做好“三救”“三献”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追求,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张宝、高思杰等一大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奉献行为体现了红十字精神与伟大时代精神在实践上的高度统一。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等是全国优秀红十字人的杰出代表,要学习和弘扬他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在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展现新风采。

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要为人类发展共进贡献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回答160年前的“杜南之问”,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道主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认原则之一,决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与红十字国际组织和各国红会沟通联系,宣介我国抗疫经验成效,为多国紧急提供防疫物资、设备,派遣红十字志愿医疗专家团队共同抗击疫情,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交流合作上,中国红十字会要进一步发挥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务,开展对外人道援助,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共同努力,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文化优势和发展成就,主动宣传中国人道主张,从红十字视角传播中国文化,展示“可敬”的中国形象。

友情链接